作者: 唐 乐
来源:《语文学刊》 2014年第11期
唐乐
(宁夏大学 人文学院,宁夏银川 750021)
[作者简介]唐乐,男,河北人,宁夏大学人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摘要]拉美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作品《百年孤独》运用独特的视角写出拉美人民独特的生存方式。在他厚重的笔墨之下,生活其中的个体在精神上孤独和生活上的荒诞营造出一个完整奇幻的世界。陈忠实从不避讳《白鹿原》的写作时受《百年孤独》的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外表下,陈忠实也建构出一个与以往不太相同的世界。这两个拥有不同世界观的作品各自都呈现出有些诡异但依旧灿烂的光辉。
[关键词]世界观;时空存在;封闭与开放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4)11-0046-02
《百年孤独》和《白鹿原》同是拉美和我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小说作品。从《白鹿原》的文本中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作者陈忠实在写作的过程中深受拉美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影响,尤其是在对魔幻情节的借鉴与运用上。此外,陈忠实根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创造出一个充满乡土气息而又奇幻的世界。在各种不同的文化氛围下,两部作品中呈现出的不同世界同样散发着引人入胜的光芒。本文就两部作品中呈现出的不同世界的差异做出一些浅显的比较。
一、不同的存在方式
《百年孤独》中的马孔多和《白鹿原》中的白鹿村原本都是平静的小村镇,但是之后的发展过程却是如此迥异,由此,能发现不同民族所具有的不同文化心理。首先从小说内容来看,《百年孤独》中向我们展现的是一个小型社会从无到有再到消亡的过程。马空多小镇的出现完全是由布恩迪亚家族的第一代家长来建立。这村镇所代表的是蛮荒时代下的与世隔绝的状态,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内心平静又感到幸福。这个小型社会运行的机制并不是有外在的社会规范或者是内化于人心的行为规范来建立,而完全是仰赖于个体的自我存在而运行,马孔多更应该称为一个人类个体松散的集合,而非社会化的集群。但是,随着时间点的推移,马孔多在某一个时间点迎来了发展的高峰,由乌尔苏拉为寻找大儿子何塞·阿尔卡迪亚奥而寻找到与外界的联系开始,到香蕉种植园的建立,这时的马孔多是繁盛的。在城市规模越来越大的时候,依靠个人自我运行的传统让这个地方爆发出史无前例的浮华。但是缺乏内在的准则去规范马孔多的地位,它的存在就有些虚妄而不真实,不是一个稳定的存在。从中能看出,马孔多这个地方缺乏一种文化的内在联系,个体与个体之间没有强有力的联结因素,他们相互间是孤立的。生活在马孔多的人们凭着生存的本能和欲望生活,淹没在之前的封闭和之后的繁华中,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和心灵沟通,一旦社会在发展中遇到任何错挫折都是不能使之承受的。这也只导致马孔多最终走向寂灭的一个方面。
《百年孤独》极力表现的是个体与个体间的疏离,而《白鹿原》表现的是在密集社会环境下个体被网状的社会规范所压制的生存状态。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作品中呈现出的是一张复杂的社会关系网,每一个个体都有其存在的确切位置,而不像《百年孤独》中存在的一种游离状
态。在《白鹿原》文本中的故事开始之前,白鹿原上生活的人们就已经按一种既有的社会规范生存,最典型的表现就是白家“耕读传家”的家训准则。从白嘉轩和鹿子霖重修祠堂,订立乡约开始,即使又一次地在强化这样一种内化人心的精神准则,让白鹿村这样一个小村镇按一种内在的机制去运行。小说中交织着复杂的政治冲突、经济冲突和党派斗争、家族矛盾,但是不论何种事物去影响外界的发展变化,白鹿村始终保持了一种相对稳定的形质,并没有像马孔多一样出现极度繁荣和迅速衰落。在历史的长河中,它始终不温不火地存在着,即便小说结束之后,还是会在某一个时空继续存留。能够出现这样的情况,依靠的就是一种内在的运行机理,或者说是内化人心的一种社会规范,就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仁义道德,正是这样一种精神力量,牵制着生活其中的人的思维方式、维系着白鹿村村民的性情和一种民族向心力。这样一种内化的精神准则,最显著的表现在黑娃的身上。在小说的前半部分,黑娃一直是一个离经叛道的典型代表,和田小娥的结合、成为土匪等等行为都给他贴上了异类的标签。但是,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是有如此大的诱惑力,能够让黑娃最终回到白鹿村的祠堂里认祖归宗。这种强大的文化向心力在《百年孤独》中是不可见的,在小说开篇,何塞·阿尔卡迪奥·布恩迪亚质疑新来的治安官时就奠定了马孔多将会是一个缺少内在秩序的地方。马孔多与白鹿村正是两种不同文化氛围下的产物。
二、不同的时空结构
《百年孤独》和《白鹿原》的叙事构架有一个共同点,都是按照时间流程进行叙事。前者基本以马孔多的建立、发展到衰败消亡这一顺序讲述了布恩迪亚家族传承并消亡的过程。后者按时间顺序讲述了白鹿两家人从清末、民国到解放前的几十年的恩怨兴衰的演变过程。除去比较清晰的直线发展线索外,两个小说又具有不同特点的结构模式。
《百年孤独》的结构上具有一种相对封闭的环形结构,这样一种封闭的环形结构不仅表现在时间上,也表现在空间上。首先从时间上看,《百年孤独》中的大多数情节都是先从结局开始,然后从结局写到相应的开始,在循环回到结局,由此构成一个个首位相连的圆环。这样的结构使得情节相互嵌套,故事相互交错又相互孤立,在内容上强化了马孔多人相互交错又疏离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心态。小说一开始就出现了:“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一句话中包含了过去、现在、将来三个时间段。作者以现在的眼观去审视未来的某一时刻,但是故事中的人物又回忆起更早的过去。按这样一种序列结构出的时间线索无疑将会是一个周而复始的时间圆圈。小说中如
“多年以后”的表达比比皆是,让小说中的时间线索回环往复,成为结构时间线索的主要方式。在空间结构上,《百年孤独》也表现吃一种封闭的环状结构,最突出的变现便是马孔多出现与消亡的整个历史过程,从建立、繁盛、寂灭到在飓风中的彻底消失,从无到有再回到最初的原点,马孔多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轮回。生在其中的布恩迪亚家族的兴衰没落也没能逃脱轮回的命运,其中最典型的是一代代人的性格,行为的重复,甚至连姓名也是在不断重复使用。马孔多的兴衰没落和布恩迪亚家族的兴衰向往相互交织,构成一个空间上复杂交错的空间回环。
《白鹿原》在文本中描述了家族纷争,党派斗争等等如乱麻般的矛盾,显然采用单一的直线结构是不够用的。如此巨大的时空结构交错复杂,找出一条条清晰的叙述线索显然也很困难,采取单线索叙述也很难包含进如此众多人物和事件,同时还会减弱作品史诗级的宏大规模。所以作者采用一种网状的结构方式,以白鹿村为中点,向各方向散发出不同的线索,如蜘蛛织网一样将小说要包含的内容一一织进这张硕大的网,每一个所要描述的人物及其活动、每一个阶级及其利益纷争、每一个党派及其政治矛盾都能在这张网上找到相应的坐标和存在意义。这样一张网在时间和空间上同步延续,形成了一个立体的时空结构,不仅能包含了众多的人物和事件,而且这些人和事件还是处在一种动态的变化过程中,这样所容纳的近半个世纪在白鹿原上发生的史乱纷争就具有一种历史的不确定性。这样的一种不确定性更增加了作品情节的饱和度,使得叙述更具有张力。网状结构的运用使得《白鹿原》的在内容丰富的同时,叙述也可以有条
理的展开,不会因为要囊括的情节太多而无从下笔或不太容易去深度写作。时间和空间的交错也大大加强了小说中的历史纵深感,其厚重的历史纵深感带给小说史诗般的分量。
三、不同的反叛精神
《百年孤独》和《白鹿原》分别根植于不同的文化土壤,在小说文本中各自不同的世界也呈现出不同的样貌,但是在这两个不同的时空中,作者都表现出一种反叛的精神,想要打破各自现存的运行规则,可是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这样的一种突破通过不同的人物及其行为来表现,分别是《百年孤独》中的费尔南达和《白鹿原》中的白灵。
马孔多的建立是在一种相对无秩序的基本准则上,但这种无秩序不是野蛮与堕落,而是呈现出一种莫名的狂欢与亢奋。在这样的狂欢与亢奋下,作者让一个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人物闯入,就是来自远方黯淡城市的费尔南达,自小接受程式化贵族教育的她不能容忍布恩迪亚家族的开放与无畏,在乌尔苏拉和她丈夫死后,她把原本人声嘈杂的布恩迪亚大宅变成了一座“活死人墓”,了无生气的贵族式生活和人生鼎沸的市井气息在瞬间转变。费尔南达代表着希望建立一种运行机制,但是这样一种机制显然不适合马孔多,费尔南达这种与之格格不入的“统治”不能不说也是加速布恩迪亚家族衰落的一个因素。但作者在此用以这样的结构是不是在思考马孔多的存在价值,它最终的消亡会不会因为存在方式的改变而改变,但最终的结果证明不论是谁,命定的事实最终还是会发生。
在《白鹿原》中,白灵无疑是最出挑的女性角色,她最大的特质也是反叛,她所反叛的就是以父亲白嘉轩为代表的传统道德准则。虽然出生在一个以传统宗法立身的家庭里,白嘉轩对白灵的宠爱造成了她的独立性格与自我意识。与费尔南达的试图建立准则不同,白灵是要打破一种既定的准则,她想要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而不是在前人的脚印里浑浑噩噩。但是在面对一个过于强大的社会时,白灵的力量还是太微弱。在白灵身上,作者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思考,女性在传统社会中被忽视的角色要用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才能改变,女性在社会中独立安身立命的情况要用一种怎样的机制才能出现。白灵的悲剧让人惋惜,作者在她身上倾注了对女性美好品质的深刻赞美和生存方式的深入思考;由白灵作者还表达了对社会、党派、政权的思考,而这些正是由白灵所具有的反叛精神所带来的。
无论《百年孤独》还是《白鹿原》,其所表现出来的民族文化特性是值得我们不断的深入挖掘,对于不同文化的比对解读更能发现我们自身的文化特性和与世界其他文化的差别,由此才能更加准确的去认识我们存在的世界的本真面目。《百年孤独》和《白鹿原》正是帮助我们认识世界、认清自我的文学著述。
【 参 考 文 献 】
[1]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M].范晔,译.海南出版公司,2011.
[2]陈忠实.白鹿原[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3]刘莲,朱燕.试比较《百年孤独》、《白鹿原》的历史观念与叙事策略[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5(1).
[4]谢荣国,姚鑫隆.文化的根与民族的秘史——《百年孤独》与《白鹿原》之比较[J].江西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0(2).
[5]彭彩云.论《百年孤独》对陈忠实《白鹿原》创作的启示[J].湖南社会科学,2004(2).
[6]李静丽.文化:生命承受之重——《百年孤独》与《白鹿原》之比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
[7]胡莹.魔幻的土壤 孤独的百年——《百年孤独》与《白鹿原》之比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