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和谐社会与马克思

来源:榕意旅游网


马克思关于和谐社会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追求美好幸福生活 ,使社会变得更加和谐 ,一直就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理想目标 ,也是人类的社会本性和所追求的基本价值。无论是我国古代人们向往的“小康社会”、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还是西方思想家所提出来的“理想国”、“乌托邦”、“新和谐公社”等 ,都反映了人们对美好和谐社会的向往与追求这一共同的价值目标。近代西方一些哲学家、思想家也先后提出了许多关于社会和谐的有价值的思想观点 ,而真正把“和谐社会”提到理论高度是马克思。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 ,全面而深刻地提出了关于“和谐社会”的一系列重要理论观点 ,把人类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这些思想理论至今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 ,我国古代传统哲学中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主张“天人合一”、“和为贵”、“和实生物”,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西方自古希腊以来大多数思想家都强调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 ,强调人对自然的改造和征服。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一直是马克思关注的重要方面 ,他在早年所写的《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有深刻而精辟的论述。我们知道 ,自然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与前提条件 ,而人类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 ,人需要依靠自然界生活“无论是在人那里还是在动物那里 ,类生活从肉体方面来说就在于人(和动物一样)靠无机界生活 ,而人和动物相比越有普遍性 ,人赖以生活的无机界的范围就越广阔。”“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类要生存 ,首先就必须不断地从自然界获取物质生活资料 ,满足自己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要 ,然后才谈得上发展 ,所以就要不断地改造自然 ,为自己创造更好的生存条件 ,不断地把“自在自然”变为“人化自然”或“属人自然”,通过自己的劳动实践不断地改变着自然界的面貌 ,在自然界打下人类自己的印记。另一方面 ,自然也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正如马克思所

说:人“和动植物一样 ,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人类如果对自然改造利用不当也会反过来受到自然界的惩罚和报复 ,近些年来频发的自然灾害便向人类敲响了警钟。对此 ,恩格斯早就给我们提出过警告:人类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 ,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所以 ,人类在对待自然的态度、方法及处理与自然界的关系上还是要十分慎重的。我们现在提出要构建和谐社会 ,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人与自身的关系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自然是“属人”的自然 ,二者是统一而非对立的。

马克思曾指出“自然界 ,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 ,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 ,这就是说 ,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 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 ,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 ,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 ,我们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必须首先端正对自然的态度 ,摆正自己的位置。我们不能总是以征服自然的战胜者或动辄以自然的主人自居 ,决不能像征服异族人那样统治自然 ,随意发号施令 ,而应对自然报有敬畏和感恩的态度 ,应时刻怀想我们的血肉乃至头脑都存在于自然之中 ,从而像呵护自己的身体那样呵护自然这一“无机的身体”,与自然唇齿相依 ,冷暖与共 ,和谐相处 ,做朋友而不是做敌人 ,这样才能求得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共生共荣 ,长久和谐 ,才有利于人类的长远发展。

根据人与自然的这种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关系 ,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 ,要高度重视并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经济社会发展同环境保护的关系。我们既要以人为本 ,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又要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关心和爱护自然 ,切忌盲目自大 ,惟我独尊。我们既要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聚精会神搞建设 ,一心一意谋发展 ,不断加快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又要注意保护好生态环境 ,并采取切实措施不断改善生态环境 ,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及对环境执法与监管的力度 ,为人民创造一个优美舒适的生存环境。

二、马克思关于人与社会和谐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不是一种抽象的孤立的存在物 ,也不是一种纯思辨的形而上的东西 ,而是一种现实的社会存在物 ,是现实的“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人的自然性存在和社会性存在、属社会的人与属人的社会是一种有机的统一 ,这既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基石 ,也是它与以往各种唯心主义哲学及机械唯物主义的重要区别。马克思认为“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 ,就是国家 ,社会。”人是社会化动物 ,社会本身即是人的存在方式 ,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着人需要参与社会生产和交往活动 ,人的本质是人真正的社会联系。我们在认识与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时 ,首先应该避免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与人对立起来 ,因为“正像社会本身生产作为的人一样 ,社会也是由人生产的”。社会和人并非截然对立的两个事物 ,而只不过是表示同一事物的个体与集体两个不同的方面罢了。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 ,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 ,是人们生产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曾经说过“社会 ——— : 不管其形式如何 ———究竟是什么呢 ? 是人们交互作 用的产物。”[他还曾反复强调过:社会无非是“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 ,“事情是这样的: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 个人 ,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 。因 此 ,人是社会的人 ,社会是人的社会 ,离开社会的人与离开人的社会同样是无法想象的。而社会本身 , 即“处于社会关系中人本身”“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 样超越各种关系 ,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 产物” ,即社会关系的人格化。因此 ,人的发 展就其实质而言就是社会关系的发展“社会关系实, 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马克思还说过“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 , 而 是 他 的 现 实 关 系 和 观 念 关 系 的 全 面 性。”所以社会关系作为人的本质存在和实现 形式 ,实际上包含了与人的发展相联系的一切现存 的、历史的、社会的条件和关系 ,人的发展就其实质 而言就是对作为人的本质的社会关系的充分实现和 全面占有的过程。而人的解放和社会的解放是同一个过程 ,要实现人的解

放与全面发展 ,就“必须推翻 那些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一切关系”“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 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人是社会关系中的人 ,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 的解放与自由全面发展与社会的解放和发展是统一 的 ,就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 ,也就是说 ,作为一个 完整的人 ,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它是“人 的本质客观地展开的丰富性” ,体现了作为目 的本身的人的本质及其力量的全面生成 ,而这只有在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到了那个时候 , 随着社会生产力与人的社会交往关系的高度发展 , 人才能从盲目的自然力的的统治及旧式分工和物化 社会关系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才能真正将人的本质 归还于人 ,才能实现人与社会的高度和谐。马克思 对此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 ,因而也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 ,它是人向作为社会的人即合乎人的本性的人的自身的复归 ,这种复归是彻底的、自觉的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丰富成果的。这种共产主义 ,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 ,等于人本主义 ,而作为完成了的人本主义 ,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 ,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对抗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 ,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解答。”

马克思关于人与社会和谐的思想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和现实意义。我们现在无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还是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都要以人为本 ,都要重视并处理好人与社会的关系。为此 ,一方面社会要通过自身的不断改进完善使得其运行的规则和制度安排更加符合人性 ,促进人的个性的丰富和自由全面发展;另一方面 ,作为个人则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以积极推动社会的进步 ,通过自己的努力使社会变得更加和谐 ,以求得二者良性互动、共同发展 ,建设充满人文价值维度和人性关怀的社会秩序和塑造富有责任感及创新气质的现代人。

三、马克思关于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并不是单个的孤立的存在 ,而是现实的社会关系中的人 ,是一个社会性动物 ,而社会也无非是“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 ,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所以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 ,总要同他人打交道 ,要面对并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人在社会上生活得如何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她)对人际关系的处理得怎么样。马克思对人的交往实践非常重视 ,认为交往是一种关系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是人的本质存在方式。他认为 ,人类的生产“是以个人彼此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而交往形式又“是由生产决定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取决于社会生产的全面发展及人的交往关系的普遍提升 ,可以说“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并论证了“世界交往”在人类社会演进和社会结构变革中的重要作用。此外 ,马克思还强调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与人同自然界的关系及与人的本质之间的统一性 ,马克思曾说过:“人和人之间的直接的、自然的、必然的关系是男女之间的关系。这种自然的、类的关系中 ,人同自然界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而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同自然界的关系 ,就是他自己的自然的规定。因此 ,这种关系通过感性的形式 ,作为一种显而易见的事实 ,表现出人的本质在何种程度上对人说来成了自然界,或者自然界在何种程度上成了人具有的人的本质。”人的存在不仅是一种个体存在 ,还是一种类存在。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和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马克思所说的实践不仅是指生产劳动实践 ,还包括人的交往实践。社会的发展过程不仅是生产发展的过程 ,也是人的交往关系发展的过程。在现代社会中 ,人的异化所导致的人与物的对立实际上是人与人的对立 ,马克思关于人的异化理论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 ,当然它的基础还是劳动的异化。所以要最终消除人的异化 ,不仅要使社会生产得以高度发展 ,还要造就人的全面的社会联系 ,使人从对物的依赖发展到人的独立自由个性 ,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从异己的物化的社会关系中解放出来 ,成为自由联合起来的个人之间的自由交往 ,这样才能最终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为此 ,马克思曾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 ,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 ,在那里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根据马克思有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论述及其观点 ,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 ,要特别注意协调好人与人之间及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 ,因为无论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还是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 ,最终都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上 ,人与自然及人与社会的关系实际上是人与人的关系。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基础是他们之间的利益关系 ,特别是经济利益关系。所以我们在构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时 ,要注意处理好社会上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在利益分配上的平衡与协调 ,理顺分配关系 ,保障人们的劳动和就业的基本权利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人际协调与沟通 ,从经济利益、政治权利、文化教育等方面 ,对人的生存、人的自由、人的尊严等人类基本的价值加以尊重和维护 ,在公平和公正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彼此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平等互助的和谐人际关系。当然 ,这既需要个人在遵守社会基本规范下的自我约束、自我调整 ,也需要社会为此营造一个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和氛围 ,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共同发展。

四、马克思关于人与自身关系的观点及其现实意义

从马克思及其以前的思想家对人与自身关系的相关论述中 ,我们可以得到许多重要的启示。我们今天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其中一个重要方面便是人与自身关系的和谐 ,这也是实现人与外界关系和谐的基础。在改革开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 ,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尊重人的基本需要和美好愿望 ,并尽力去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注意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体意识 ,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 ,为其自由全面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 ,还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既要充分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 ,又要满足人们对丰富高尚的精神生活的需求 ,努力使每一个人都能心情舒畅地自由而全面地发展 ,达到人与自身、与他人、与社会及与自然的高度和谐。

马克思以彻底的唯物主义和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为我们科学论证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

人与人及人与自身的和谐关系及其要求 ,这些对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当然 ,由于客观的历史的原因 ,马克思生活的时代与我们今天已有了很大的不同 ,他不可能对身后的社会发展状况做出完全准确和十分详尽全面的预测和论述 ,我们也不能苛求古人 ,但他对人类社会发展大趋势的预测和判断是完全正确的 ,是建立在科学分析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的 ,这也已为今天的社会发展所证实。只要我们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认真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重视并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及人与自身的关系 ,全面推进社会和谐进步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开拓进取 ,团结奋斗 ,就一定能够早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努力建设和谐社会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反映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以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蕴涵的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发展理论,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

努力建设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一科学论断的提出不仅是实践给我们提出的新课题、新要求、新目标,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保证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电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反映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过程。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

求的社会理想。古今中外的实践都证明,社会和谐才能稳定。稳定才能发展,发展才能进步和繁荣。和谐是生产力,和谐是财富源。不和谐不稳定只能带来灾难和内乱。我国历史上关于社会建设思想理论和国外社会建设思想理论的研究中也总是把“和谐”作为其重要内容。社会主义和睹社会与以往的研究不同,它是同社会主义及其科学发展观相对应的一种社会发展形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成果,科学地预测未来社会主义社会时,曾明确指出“提倡社会和谐”是空想社会主义者“关于未来社会的积极的主张”。马克思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在19世纪40年代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历史性飞跃。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未来社会将在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消灭私有制的基础上,逐步消除阶级之问、城乡之问、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马克思曾设想了“自由人联合体”的未来和谐社会模式,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到那时,“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人们才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是建立在批判资本主义现实运动的基础上的,又是建立在严密的科学推论基础上的,具有令人折服的巨大逻辑力量。它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指明了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总趋势。但也要看到,这一设想不可能为历史的具体演进提供先验的模式、为未来社会规定具体的细节,人们只能在后来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中来证实这是一个无可辩驳的伟大真理。

在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美好理想的鼓舞和指引下,取得执政地位的各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奋斗中进行了艰辛的探索。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探索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战略构想,起始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探索,而这一理论探索始终是把社会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的

重要指导思想。在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把保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相互协调和统一作为全党工作的指导方针,提出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以德治国的基本方略,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为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和协凋发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些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

当前我国正处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在我国对内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对外勇敢地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以及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出现四个多样化的大背景下,以胡锦涛同志勾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决策。党的十六大在规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把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胡锦涛同志在最近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从国际国内形势和我们党肩负的历史使命的高度,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高度,深刻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精辟概括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原则和主要工作,并就加强和改善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各项工作的领导提出了具体要求。根据与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

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明确提出构建这样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指明了努力方向。

总之,我们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新的丰富和发展,反映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为把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美好理想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结合起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这也要求我们必须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理论研究,包括我国历史上关于社会建设理论和国外社会建设理论的研究,特别是要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研究。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五个统筹”,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规律性认识,以指导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