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网将融合,电视怎么办 策划:余得通黄耀华 历经12年的利益纠葛、五易其稿的三网融合试点方案, 终于在6月6日尘埃落定。紧接着,第一批1 2个试点地区(城 市)也浮出水面,这标志着三网融合试点工作正式启动。 根据试点方案,广电系统不仅取得了互联网电视 (IPTV)、手机电视集成播控平台的建设和管理权,负责节 目的统一集成和播出监控,还拿到了通过有线电视网开展完 整的互联网接入、数据传送和lP电话等传统电信业务,被认 为是最大的赢家。 据预测,未来三年,三网融合可带动投资和消费6880亿 元。那么,广电系统应该如何作为,才能推进三网的真正融 合,才能在产业的蛋糕中切到应该属于自己的一份,才能在 促进信息产业、文化产业和社会事业发展中作出自己应有的 贡献?本期我们约请国内相关学者和专家对此进行探讨。 网融 △,口 , 中的广电系统风险 文/包冉 三网融合带给广电的真正挑战,并不仅仅来自于电信和互联网的外部竞 麓 黼 争,归根结底还在于行业自身的治理结构、技术判断和应用架构,这是全行业 所面临的系统性风险。 l■ 冒 1 I #1 l。’ 经过漫长的博弈和等待,当“三网融合”于2010年快 速进入政策实施和试点阶段的时候,兴奋与冲动、纠结与 惶恐,弥漫在行业上下。 行业内外,目前讨论与关注的焦点议题,包括“双向 进入的竞争博弈”、 “播控权的归属”、 “分级新媒体平 台(如IPTV)的建设”、 “破解条块分割、有线网络全国 整合”、 “新媒体关系下的台网联动”……等等,不一而 足。 研究“三网融合”对广电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大致可 以沿着三个维度展开,即外部竞争维度、内部风险维度和 发展维度。不同的出发基点,演化出不同的逻辑路径,彼 此交错、殊途同归。 沿内部风险维度展开,面对“三网融合”带来的全 新形势,广电行业都面临哪些系统风险?要解答这样一个 内生性问题,就需要辩证地看待广电的发展历史、分析现 在、展望未来;其中,主要包括行业治理结构、技术判断 和应用架构三个方面。古人云, “内圣而外王”,欲克服 融合挑战,不仅仅是面对外部竞争的见招拆招,更重要的 是回归本源,探究行业自身的救赎之道。 系统风险1:行业治理结构的颠覆与重构 治理结构,是源于现代企业管理的法学解释,即公司 权力机关的设置、运行及权力机关之间的法权关系。 扩而展之,将公司治理结构的理念放大到行业范畴, 不妨认为,行业治理结构即行业权力的分配、运行及权力 主体之间的法权关系,并衍生出一系列的商业、文化和其 他关系。 中国广电行业,关于其治理结构的轮廓素描,通俗 的说法是“条块分割、四级办台”,即“与行政区划相对 应的属地管理”+“与喉舌功能相对应的垂直监控”。由 此,衍生出播出机构的卫视和地面分野、网络承载与落地 费体系、广告运营与收视率指标体系等一系列行业内的商 业关系,并在改革开放以来的近3O年中,形成局、台、 网、总台(集团)等一系列交错的角色定位。 在近些年有关文化体制改革、广播电视数字化与“三 网融合”的讨论中,这一行业治理结构屡遭诟病,几至被 简单地与官本位、垄断、行动迟缓、不思进取画上等号, 很多时候亦被简单地视作“广电落后于电信”的根本原 因。 存在,即有其合理。纵观历史,1 983年的第十一次全 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是形成这一行业治理结构的历史原 点。时任广电部部长的吴冷西,在会议讲话中重点提及了 “关于四级办节目、四级混合覆盖的方针”、 “关于开展 多种经营,广开财源的问题”以及“部和地方厅、局的关 系”等问题。由于符合当时的客观环境和广电技术特征, 一系列新决策很快推行下去,并激活了行业发展积极性, 快速普及了广播电视覆盖,并奠定今天的基本行业架构、 基本商业模式(以广告为主、网络为次,文化与多种经营 为辅)和基本管理体系。 从技术特征上看,传统广播电视的传输覆盖手段, 主要包括地面无线和有线网络传输,具有相当强的地域特 征,这也构成了“四级办台”的技术基础。 在“三网融合”之前,卫星传输以及卫视频道的兴 起,曾对稳定行业治理结构进行过一次有限重构,但在政 策管制下,依然保持着鲜明的属地管理特征(有限的、主 要以行政区划供应的上星资源,1 29号令对直播卫星到户 的控制,通过本地有线网络的接收——转发机制),并快 速形成了激烈但可控的卫视竞争格局:反过来,只能通过 本地有线网络入户的政策限制,又强化了网络运营的属地 (VoIP)对传统程控交换语音业务的冲击,但从美国开 始,网络中立及相关立法的起草、实施,迫使电信运营商 无歧视地开放自身基础网络,从而敦促电信运营商由基础 网络提供商向综合信息服务商转型,就是一个明证。 今天,广电行业被卷入三网融合的大潮中,是否充 分认识到互联网(公网)才是终极的融合趋势?是否充分 认识到基于互联网(公网)业务的开展,将对广电行业治 理结构产生根本的颠覆和;中击?是否做好了积极的重构准 备?包括法规、政策、技术、商业等一系列准备?这是从 上至下的行业当务之急。 化特征,并建立起稳定的落地费商业模式和运行体系。 在“三网融合”之前,有线网络的省级整合,亦曾对 稳定的广电行业治理结构产生过有限重构。但是,在“存 量不变、增量分成”和“优先保证本地播出机构传输”的 阶段性妥协机制下,省级有线网络整合的象征意义大于实 际意义,是从属于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和为“三网融合”进 行体制准备的阶段性任务。 今天,当全行业跨入“三网融合”实质阶段,互联网 (公网)的崛起、普及和深化,正推动广电行业治理结构 面对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颠覆和重构! 互联网电视是个很好的例子。虽然根据《三网融合试 点方案》,以及广电总局出台的一系歹0互联网电视政策, 互联网电视通过建构在互联网公网之上的虚拟专网实现传 输,并通过集成平台和内容平台牌照机制,对内容入口 (门户)和电视机内置客户端机型进行约束,但永远无法 规避互联网的通达性和扁平化。其直接后果,是彻底颠覆 了电视播出与覆盖的属地化管理,只要具备合适的终端和 互联网公网接入条件,就可以收看全国任何地区的任何~ 个频道,不管其是卫视还是地面频道,抑或甚至是“自媒 体”(用户自创内容的上传分享)频道。 这仅仅是第一张多米诺骨牌。接下来,与传统收视率 统计体系相挂钩的广告经营模式、与本地覆盖率相挂钩的 有线落地费经营模式、与数字电视专网相挂钩的条件接收 (CA)模式、与属地管理相挂钩的内容监管与控制模式, 必然相继土崩瓦解,并同步催生新的模式。而新的模式, 将更多具备天然的互联网开放基因,使众多广电行业管理 法规、条例难以继续适用,从而推动整体政策环境的实质 变迁。 而最大的一张多米诺骨牌,是用户} “从看电视到用电视”,将观众变成用户,这是广 电行业明确的战略抉择,其潜台词就是,受众之于广电的 最大资产,不再仅仅是注意力的汇聚(指标体现即收视 率),而是行为的协同(如互动电视商务和团购,电视淘 宝)、关系的沉淀(如SNS,网络电视台与开心网的相互 植入)、数据的挖掘(如基于用户数据实时分析的高级电 视广告)。 更关键的是,基于传统属地管理,受众是被框在一 个封闭的广电专网中,而在“三网融合”的环境下,用户 终将被融入开放的互联网公网,这是由互联网的技术基因 所决定的,对广电全行业带来的挑战亦是巨大而艰苦的。 事实上,电信网与互联网的发展和融合轨迹,就足以说明 这~点。比如,全球各大电信运营商都很恐惧网络语音 系统风险2:技术判断与应用架构 广电是一个技术行业,其业务开展和行业发展,是基 于技术创新的文化创意。历史上,每一次大的行业景气循 环,都源自媒体或媒介技术的重大技术革新。l:t; ̄tn,从黑 白到彩色电视,从模拟到数字电视,从无线到有线再到卫 星电视,从标清到高清电视,从2D ̄fJ3D电视…..・ 所以,今天的技术判断,决定了广电行业应对三网融 合竞争时的系统性风险和机遇。 在《三网融合试点方案》中,要求“分阶段制定合 理、先进、适用的技术路线”,即“研究制定近期和中长 期两个阶段的三网融合技术路线”。并要求“技术起点要 高,立足于到201 5年甚至再过20年都不落后”、 “近期 主要以下一代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技术为基础, 建设宽带化、融合化、泛在化、可管理、高可信的信息网 络。” 20年不落后的技术路线,是~个巨大的挑战,对此学 界也有不同观点。但循着开放、泛在的网络环境,建构与 信息商业相匹配的技术趋势,则是大家所认同的。 对广电行业来说,技术判断与应用架构可分为三个分 支,即网络的技术判断、制作与播出的技术判断、商业应 用环境的判断。 首先,网络的技术判断应遵循国际电联(ITU)关于 下一代互联网的理论构架。 目前,广电发力NGB(下一代广电网),可视为对电 信业NGN(下一代电信网)的借鉴、消化与创新。但须 知,即使是电信对NGN的技术判断,虽理论上可行,但 实际上窘迫,归根结底依然是专网化的技术思维,要建立 “带围墙的花园”。并且,这两种技术路线的出发原点, 依然是从基础网络出发,累加信息业务,这与网络中立的 技术总趋势是相违背的。 事实上,有关网络的技术判断,应遵循国际电联 (ITU)于2005年提出的下一代互联网四层架构,即物 联网(Inte rnet of Things,lot)、媒体网(Internet of Media,IoM)、企业网(Internet of Enterprise,leE)和 服务网(tnternet of Service,loS)。国际电联是主管信 J r/ 7|’/ u r \,J、口I I I 私营部门的纽带,具有国际标准 Google TV 产业环境与端到 端系统 通过技术开发、资源整合和产业协同,建立以Google 为核心的电视产业环境,提供完整解决方案和全新用 户体验 的最高权威性和前瞻性。上述划 分正式抛弃了传统的基于基础网 d 2,2 络的信息通信架构演进思维,转 Androi操作系统 支持FlashlO.1、更决的JIT编译速度、更智能的广告投 放系统 向网络、业务与主体的融合思 VP8(视频编码)+Vorbis(音频编码)=开源、免费: WebM 维,指引全球的信息通信网络规 范建设。如果我们的技术判断和 路线与之相悖,则会累积巨大的 突破传统广播式容器(如MPEG T s)局限,更多开发 者参与w曲媒体创新 Chrome Web Store 应用商店 网络广告 电子地图 跨平台网络应用开发与交易 系统风险,因为在一个日渐扁平 的地球村中,信息网络与相关产 与通达性的基础之上。 其次,制作与播出的技术 改进的AdSense 改善广告相关性,通过Google Buzz实现社交媒体广告 移动优化 e Map AP!V3 业链的带动,必须建构在标准化 Googl开发引擎 GoogleWave 企业内部网络应用开发 向所有用户正式开放,不再需要好友邀请 判断应符合全媒体业务环境的需 求。 信息管理 表1 蠢辩来鼍;t中雷教字电褪l杂隶 № 哇 撇 传统广电制作与播出,是线 性的、局部的,是以频道为核心的,并以有限度规范化界 面为体现,比如模拟电视的频道切换、数字电视的EPG菜 单和VOD的点播界面。 和娱乐的根本趋势,这与社会环境的日渐碎片化和社会节 奏的快速提速息息相关。并且,来自于智能手持终端(如 智能手机iPhone、平板电脑iPad)的技术创新,以及跨屏 应用的迅猛发展,还有基于移动形态的社会关系重组(如 社交网络SNS、地理位置服务LBS)等,进一步巩固和加 速了这一进程。 但在全媒体的业务环境下,信息的采集从专业制播机 构扩展至全体网民,信息的制作更多强调在线与在场,信 息的使用由线性选择升级至离散式搜索,信息的获取特征 由固定接收转向泛在互动,信息的盈利模式从单纯的广告 依据目前的“三网融合”总体方案和试点方案,广电 并未获得移动通信业务的运营权,而随着广电数字化的转 换比率不断提高,迟早要释放出原模拟电视频道所占用的 相关频率,其中700MHz频段是3G、LTE和4G的最佳应用 频段,而WiMax ̄lJ是不具备蜂窝通信基础的广电运营商开 展广域移动业务的有效实现手段。但目前,并未对广电开 兑换注意力转向综合的在线商业……这时,技术判断就不 能仅仅从演播室出发,而应建立泛在化的制播结点。 作为这一技术判断的起步,目前全国多个地方广电开 始建设“全媒体演播室”,具备全通路的信息导入、现场 汇聚与制作和全通路的信息分发,应该说迈出了很好的第 一展移动通信类业务做出政策安排,这实际上是融合进程中 最大的不对称开放。 化解这一系统风险,除了积极争取相关政策与制度 安排,更重要的是先行借助移动互联网(公网),通过建 步,但还远远不够。 必须注意到,谷歌于今年早些时候推出的GoogIe TV,就是一次对全球广电业者的技术思维颠覆。比如,其 号称拥有100万个电视频道,实际上是通过统~的搜索框 构云计算和云服务的环境,利用广电行业掌控的内容和频 界面,将全球视频网站均作为信息来源,并基于强大的云 计算和云搜索技术实力,予以汇聚和整合,同时还通过完 善的技术应用环境培育,建构全新的产业链。 有关Google 1、/和其技术环境的要点,详见表1。 第三,商业应用环境的判断应紧紧抓住移动化应用的 率资源,与蓬勃发展的移动互联网及终端产业结成有效同 盟,满足快速增长的用户需求,在移动互联网市场中占据 有利的卡位,这亦是市场竞争的硬实力! 反之,如果不能有效抓住移动互联网需求的契机,即 使在基于固网的电信业务上取得突破进展,也不足以抵消 移动互联网市场的缺失,此为面向发展的广电行业系统风 趋势,其短期内的技术实现基础是云计算和云服务。 在本轮三网融合中,对广电行业来说,虽然获得了对 电信固网业务的进入权,但~个新的系统风险正在快速累 积,即对移动化应用的政策缺失与技术、商业准备不足。 事实上,无论是固网通信、固网宽带还是IPTV,在 险,须深察之! 今天的电信行业中,都正被快速融入固网与移动网融合 (FMC)的环境中,因为移动化应用的趋势是信息、通信 作者系《中国数字电视》杂志执行社长兼总编辑 责任编辑:余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