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家乡介绍——潍坊

来源:榕意旅游网


我的家乡潍坊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潍坊地扼山东内陆腹地通往半岛地区的咽喉,胶济铁路横贯市境东西,是半岛城市群地理中心;地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两大国家战略经济区的重要交汇处;是中国新二线城市,是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和发展活力的新兴经济强市。

潍坊是风筝文化的发祥地,国际风筝联合会组织总部所在地,也是“国际风筝会”(又称“风筝节”)庆典活动的固定举办地点。它以“二百只红炉,三千铜铁匠,九千绣花机,十万织布机”闻名遐迩,是历史上著名的手工业城市,清乾隆年间便有“南苏州、北潍县”之称,还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风筝、木版年画的产地和染散地,又被称为“世界风筝都” 。

在潍坊有一句流传很久的民谣:“烟台苹果莱阳梨,比不上潍坊萝卜皮。” 潍坊萝卜是潍坊市著名土特产,也是山东省著名萝卜优良品种,距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潍县萝卜又称“青萝卜”,或“高脚青”。它既可做蔬菜,也可生食。做菜凡炒、拌、炖、腌均可,为当地秋、冬、春三季主要蔬菜之一。当地人喜爱生吃,家中来客常以烟、茶、萝卜招待。经常食用有去痰、清热解毒、健脾理气、助消化等功能。当地有“吃萝卜喝茶,气得大夫满街爬”之说。在清代乾隆25年所修的《潍县志》中有详细的记载。郑板桥在潍县(现潍坊)任知县时,曾在给京都钦差大臣的礼单上题曰:“东北人参凤阳梨,难及潍县萝卜皮。今日厚礼送钦差,能驱魔道兼顺气。”此事说明了郑板桥为官清廉,但也确认萝卜是潍坊的地方特产。

“朝天锅”,是潍坊的地方名吃,起源于清代乾隆年间的民间早市,流传至今。关于朝天锅的来历,还是和郑板桥有关系,据说是郑板桥所创。清朝乾隆年间,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担任潍县(今山东省潍坊市)县令时,对民间疾苦十分关心。某年腊月,他微服赶集以了解民情,见当时潍县赶集的农民吃不上热饭,便命人在集市上架起大铁锅,为路人煮菜热饭,锅内煮着鸡肉、猪的肚与肠、肉丸子等各色肉品和豆腐干等。汤沸肉烂,顾客围锅而坐,由掌锅师傅舀上热汤,加点香菜和酱油,并备有薄面饼,随意自用,因锅无盖,人们便称之为“朝天锅”。 据《潍城政协文史资料》第三辑上介绍:“设于集市,露天支锅,围一秫秸箔,名朝天锅。”以锅台为桌,食者围锅而坐,吃饼卷肉(各种肉品)、肉丸子、鸡蛋,

用木勺喝汤,佐以疙瘩咸菜和葱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