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景抒情专题指导
学习目标:
1、 联系文章的内容,掌握文学类文本阅读借情抒情的答题技巧. 学习重点:
1、 文学类文本阅读中考查借景抒情这种题型的命题特点及解题技巧。 学习难点:
1、 方法的总结和归纳及学以致用
学习策略:1、借景抒情主要先找出“景\",再从中体会出它所想表达出来的“情’ 学习过程:1、文章写了哪些景物? 2、文章中的景物有什么特征? 3、文章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文章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5、回答这类型问题有
1、请结合一下表格内容,说说借景抒情的答题技巧。 抒情手法 什么是借景抒情 作用(解题技巧) 借情抒情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自己的心情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通过景物来抒情,是一种写作手法。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在文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范例 例1: 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这段话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案:这段话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用帆与船舱的比喻,细致地描写了紫藤萝花盛开的状态,显得生机勃勃。比作笑容,更显得美好可爱,抒发了作者喜悦的心情。)
借景抒情 提问方式:1、请分析这首例子2: 诗(段话)的表达技巧(艺寒 食 术手法,手法) 2、诗人孟云卿 (唐) (作者)是怎样抒发自己二月江南花满枝, 的感情的。3、这段话写法他乡寒食远堪悲。 上有何特点,这段话是怎贫居往往无烟火, 样表现的。 4、这首诗(段不独明朝为子推。 话)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 感情? 答题方式:运用……手法,(答案:这首诗歌运用了写了……景色,抒发了(表借景抒情的手法,写了早达了)诗人(作者)……春的景象,抒发了诗人悲的感情。
荷塘月色 作者: 朱自清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伤的心情。)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1、概括第六段所写环境的主要特点,并分析最后一句中作者所表达的内心感受。 (答案:第六段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主要描写了荷塘四周的环境,其中着重写树,荷塘四周,树多而密,将荷塘重重围住,形成一方清静幽僻的小天地。先总写,然后写树色、树姿、树梢上的远山、树缝里的灯光、树上的蝉鸣和水里的蛙声,展现了清淡朦胧、宁静幽远的特点.从而表现出作者内心淡淡的哀愁与苦闷。)
临青
①在那个著名的园子里遇到它的时候,我正走过那荒废的湖,那曾经映着宫灯也映着战火、荡着笙竹也荡着枪炮的波浪已经萎缩,空遗那一片凹凸和陷落。草已经很绿,还有稻,而且茂盛,遮掩着湖心湖岸的废墟。那些木桥、亭桥、九孔桥在很久以前的战火中毁掉,只一座残桥还拱着它石砌的背,毁了半边,还有半边,撑到今天,接通着另一座园子的波浪,阴云沉沉,好像是宽阔的长袍下摆,正缓缓拂过这个以悲哀著称于世的园子,而那个穿长袍的巨人无法望见它的面容。我就是在寻找那个巨人的一瞬间看到了它,看到荒芜的湖边有一个情结。
②那其实是一棵树。曾经是树,现在只有根了.那园子里的树曾经都是很风流的,连同那些石兽、华表和珊瑚等等,身价也精彩,惹得那些劫夺者动了军舰大炮,举着火把来取它们。能取走的都取走了,然后出现在富丽堂皇的博物馆里,成为人们惊叹的对象。这里只有根。它有许多根须,那根须足够粗壮,百年风雨陪伴它们从泥土里冒出来又往泥土里扎进去,翻来覆去缠缠绕绕。它像是死了,又仍然活着。有一条根须发出新枝来,很嫩,又很直,翘在那里,翘起一枝很绿的俊梢。它们死死活活缠在一起,缠成一个结。那是一个解不开的结。除非用火或者用斧,焚了它或者劈了它。看着它的时候我想,一个人经历了风流和劫难之后还会留下什么?只有陷落吗?或者只有荒废和悲哀?这里曾经陷落,长满野草和稻;经历沧海桑田,却留下一个解不开的结,白鹭在空中飞,又在结上落下,叼它。白鹭年年来,年年叼,它叼得开吗?白鹭终于飞走了,它来它去每一轮回的飞翔都把太阳和星星留在结上。
③隔着那片陷落,我不能触摸那结。也许当年有人要取它的绿荫,而它不给。也不走,就那么缠着、守着那一方泥土,不肯离去不忍离去不愿离去,就那么缠着,缠着它的风流还有劫难决不超脱决不化解,给这世界的淡漠与善于遗忘大写出一个死活不息的执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人们都这么说,可是谁也不能肯定外面的世界有还是没有那一块可以托付终身的泥土。现在只有根了。土地骄傲,土地孕育了这么执拗的一个情结;只认可它只依恋它只陪伴它只为它存在。就是那种特别的女人,把心种在什么地方就不再离去,那地方辉煌也罢荒废也罢,它只为了自己那份情怀,只为它曾经付出正在付出还要付出,主要为自己的付出标定一个绝对长度,纳一双蹬倒山的大头鞋,走它只要活着就走、能走多久就走多久的旅程.
④它在阴云下缠绕着,无声无息。它在世纪的沧海桑田中缠绕着,无声无息。它在我所感觉的世界里缠绕着,缠绕着。我想那一定是个启示,从百年之前就开始书写,写过风流,写过劫难,终将又写复兴.
1、第②段划线句子中作者描写了圆明园中的景物,从中你可以体会出作者什么?
(答案:这几句话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用宫灯、笙竹、石兽、华表、珊瑚等表现圆明园的风流;用战火、枪炮、军舰、大炮、火把表现它遭受的劫难,抒发了作者对圆明园被毁坏的痛惜,对野蛮侵入者的痛恨.)
社戏(节选) 鲁迅
①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②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③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 文中第②段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当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答案:本段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以声音之清越、色彩之明丽、速度之轻快、气味之清香、月色之朦胧、山形之活跃,表现了文中人物“我”的喜悦、急切之情.)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的山水诗多以画入诗,这首诗描写了 , ,
, 等景物,运用了 表现手法,写出了王维 的心情
(答案:这首诗描写了桂花、春山、月、山鸟等景物,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写出了王维宁静的心情.)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 [ 唐 ]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这首诗写法上有何特点,这首诗是怎样表现的。
(答案:这首诗歌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描写了早春再细雨的滋润下,草色若有若无的美景,表达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感情?你是如何看出来的?
(答案:这首诗表达了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这首诗歌运用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写了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从而引起了诗人的思乡值之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